X 关闭

热推荐: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的阅读答案
来源: 互联网      时间:2023-06-25 05:08:25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的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如果这6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的阅读答案相关的文章。


(资料图片)

篇1:刘长卿 《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赏析】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左右,诗人刘长卿结束了十年多闲居流寓生涯,以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题中的鄂州,在今湖北省鄂城县,是转运使署所在地。

首联从御命赴任写起。“多惭恩未报”系泛泛铺垫之笔,主要是用以引出下句。“敢问路何长”,表面似乎在探问路途遥远实际寄寓对人生之路的探索。第二联承“路何长”写次岘阳馆所见之景。“万里通秋雁”句,也寄寓着诗人自己多年来宦海飘泊及此行中旅途劳顿之感。“千峰共夕阳”句,这里的“千峰共夕阳”,透露着旅途孤寂,只能跟千峰共赏夕阳之意。当然,此次赴任,诗人大可游山玩水、逍遥自在的,他在旅途中的这样劳顿孤寂之感,读者只能从他“路何长”一语中所透露的仕途坎坷之感中找到一点线索。第三联,缴清题目中的“怀旧居”。“旧居”有何可怀,诗中只字未道,可见此诗意不在独居。诗里略略点了一下现在离家乡和旧居越来越远了,不过是想加强“路何长”的感慨。

末联重道旅况,回应首联的“路何长”。诗人虽然说的是旅途跋涉的风霜劳顿,读者却可从中读出诗人回忆十数年的宦途,设想未来时的怅惆与踯躅。“敢问路何长”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诗人于其中融注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有吏干而敢于刚而犯上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愤慨。

刘长卿曾以“五言长城”自诩,尤工五律。这首诗运用贴切精工、凝炼自然、清秀淡雅而又谐美流畅的`语言来写景抒情,诗的感情真挚动人,风格上则工秀邃密而又委婉多讽。为此卢文弓召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也指出刘诗“含情悱恻,吐辞委婉,情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

拓展阅读:《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送李中丞之襄州⑴

流落征南将⑵,曾驱十万师⑶。

罢归无旧业⑷,老去恋明时⑸。

独立三边静⑹,轻生一剑知⑺。

茫茫江汉上⑻,日暮欲何之⑼。

【注释】

⑴李中丞:生平不详。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唐时为宰相以下的要职。

⑵流落:漂泊失所。征南将:指李中丞。

⑶师:军队。

⑷旧业:在家乡的产业。

⑸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⑹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此处泛指边疆。

⑺轻生:不畏死亡。

⑻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

⑼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何之:何往,何处去。

【白话译文】

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创作背景】

《送李中丞之襄州》,又作《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大致为安史之乱平息不久后,刘长卿为李中丞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而作。

篇2:《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刘长卿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赏析】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左右,诗人刘长卿结束了十年多闲居流寓生涯,以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题中的鄂州,在今湖北省鄂城县,是转运使署所在地。

首联从御命赴任写起。“多惭恩未报”系泛泛铺垫之笔,主要是用以引出下句。“敢问路何长”,表面似乎在探问路途遥远实际寄寓对人生之路的探索。第二联承“路何长”写次岘阳馆所见之景。“万里通秋雁”句,也寄寓着诗人自己多年来宦海飘泊及此行中旅途劳顿之感。“千峰共夕阳”句,这里的“千峰共夕阳”,透露着旅途孤寂,只能跟千峰共赏夕阳之意。当然,此次赴任,诗人大可游山玩水、逍遥自在的,他在旅途中的这样劳顿孤寂之感,读者只能从他“路何长”一语中所透露的仕途坎坷之感中找到一点线索。第三联,缴清题目中的“怀旧居”。“旧居”有何可怀,诗中只字未道,可见此诗意不在独居。诗里略略点了一下现在离家乡和旧居越来越远了,不过是想加强“路何长”的感慨。

末联重道旅况,回应首联的“路何长”。诗人虽然说的是旅途跋涉的风霜劳顿,读者却可从中读出诗人回忆十数年的宦途,设想未来时的怅惆与踯躅。“敢问路何长”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诗人于其中融注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有吏干而敢于刚而犯上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愤慨。

刘长卿曾以“五言长城”自诩,尤工五律。这首诗运用贴切精工、凝炼自然、清秀淡雅而又谐美流畅的语言来写景抒情,诗的感情真挚动人,风格上则工秀邃密而又委婉多讽。为此卢文弓召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也指出刘诗“含情悱恻,吐辞委婉,情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

拓展阅读:《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送李中丞之襄州⑴

流落征南将⑵,曾驱十万师⑶。

罢归无旧业⑷,老去恋明时⑸。

独立三边静⑹,轻生一剑知⑺。

茫茫江汉上⑻,日暮欲何之⑼。

【注释】

⑴李中丞:生平不详。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唐时为宰相以下的要职。

⑵流落:漂泊失所。征南将:指李中丞。

⑶师:军队。

⑷旧业:在家乡的`产业。

⑸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⑹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此处泛指边疆。

⑺轻生:不畏死亡。

⑻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

⑼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何之:何往,何处去。

【白话译文】

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创作背景】

《送李中丞之襄州》,又作《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大致为安史之乱平息不久后,刘长卿为李中丞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而作。

【赏析】

此诗抒发作者对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老江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纽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驱”意为统率,下得有力。“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足见其人的不凡。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首联今昔对比,叙其身世处境,感慨难以名状。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襄州”,仅家徒四壁而已。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马,为国征战不解营生。在“古木苍苍离乱后,几家同住一孤城”(《新息道中作》)的时代,老去投归,景况可想。两句上二下三,前后转折,意义上中间含个“而”字在,顿挫而沉郁,有杜诗风神。所谓“明时”,实则为作者对时局的微词。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却被罢斥,足见朝廷之“不明”。两句为对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触。次句语由直寻,羌无故实,但“老去”犹“恋”,则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颇老矣还希重用的史实,而同情这位被迫退职的军人。

颈联两句又荡回过去,承“曾驱”来,追忆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泛指边防),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次句为“一剑知轻生”的倒句。“一剑知”,意谓奔勇沙场,忠心可鉴,此外,出生入死,效命疆场,也只有随身伙伴——佩剑知道。有感于时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语,这是感慨系之的话。两句字斟句酌,句凝字稳。谓语“静”“知”殿在句后,以示其人的功业与赤心。独静三边,为国轻生,以示“罢归”,尚非其时。

以上六句都可视为挥手别后所思,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结到眼前,以实景束住,念及其故居旧业无存,因此有“欲何之”的忧问。既罢归而无所可去,伤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这末尾回首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手“流落”语意连成一片。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汉江也似乎吞没了诗人关照的疑问,“欲何之”的关注之情,也使人思绪波荡,触动读者深切的寻思和悬念。

篇3: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的阅读答案

刘长卿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左右,诗人结束了十多年赋闲乡居生活,到鄂州担任转运使判官。

1.“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被认为是最精妙的两句,请指出妙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①构思巧妙,将“万里”“千峰”的开阔辽远与“秋雁”“夕阳”的萧瑟悲凉联系起来,凸显诗人的孤独落寞;②用词巧妙,用“通”“共”写出秋雁、夕阳作为纽带,联通客舍与万里之外的旧居,以此表达对家乡的怀念。(构思3分、用词2分)

2.①作者说惭愧多年未报皇恩,不知前路如何遥远漫长,表现作者对自己被搁置多年、才华难申的.郁闷和对前途的迷茫;②看到秋雁从万里之外的家乡飞来,夕阳映照群山,离旧友和家乡越来越远,表达作者对家乡旧友的思念;③作者跋涉于深山,天天露水沾湿衣衫,写出作者风餐露宿、漂泊无依的孤苦。(每点2分)

篇4:刘长卿《移使鄂州次赏析岘阳馆怀旧居》赏析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赏析】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左右,诗人刘长卿结束了十年多闲居流寓生涯,以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题中的鄂州,在今湖北省鄂城县,是转运使署所在地。

首联从御命赴任写起。“多惭恩未报”系泛泛铺垫之笔,主要是用以引出下句。“敢问路何长”,表面似乎在探问路途遥远实际寄寓对人生之路的探索。第二联承“路何长”写次岘阳馆所见之景。“万里通秋雁”句,也寄寓着诗人自己多年来宦海飘泊及此行中旅途劳顿之感。“千峰共夕阳”句,这里的“千峰共夕阳”,透露着旅途孤寂,只能跟千峰共赏夕阳之意。当然,此次赴任,诗人大可游山玩水、逍遥自在的,他在旅途中的这样劳顿孤寂之感,读者只能从他“路何长”一语中所透露的仕途坎坷之感中找到一点线索。第三联,缴清题目中的“怀旧居”。“旧居”有何可怀,诗中只字未道,可见此诗意不在独居。诗里略略点了一下现在离家乡和旧居越来越远了,不过是想加强“路何长”的感慨。

末联重道旅况,回应首联的“路何长”。诗人虽然说的是旅途跋涉的风霜劳顿,读者却可从中读出诗人回忆十数年的宦途,设想未来时的怅惆与踯躅。“敢问路何长”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诗人于其中融注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有吏干而敢于刚而犯上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愤慨。

刘长卿曾以“五言长城”自诩,尤工五律。这首诗运用贴切精工、凝炼自然、清秀淡雅而又谐美流畅的语言来写景抒情,诗的感情真挚动人,风格上则工秀邃密而又委婉多讽。为此卢文弓召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也指出刘诗“含情悱恻,吐辞委婉,情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

篇5:刘长卿《移使鄂州次赏析岘阳馆怀旧居》赏析

刘长卿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左右,诗人结束了十多年赋闲乡居生活,到鄂州担任转运使判官。

1.“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被认为是最精妙的两句,请指出妙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构思巧妙,将“万里”“千峰”的开阔辽远与“秋雁”“夕阳”的萧瑟悲凉联系起来,凸显诗人的孤独落寞;②用词巧妙,用“通”“共”写出秋雁、夕阳作为纽带,联通客舍与万里之外的旧居,以此表达对家乡的怀念。(构思3分、用词2分)

2.①作者说惭愧多年未报皇恩,不知前路如何遥远漫长,表现作者对自己被搁置多年、才华难申的郁闷和对前途的迷茫;②看到秋雁从万里之外的家乡飞来,夕阳映照群山,离旧友和家乡越来越远,表达作者对家乡旧友的思念;③作者跋涉于深山,天天露水沾湿衣衫,写出作者风餐露宿、漂泊无依的孤苦。(每点2分)

拓展阅读:刘长卿资料

刘长卿,约唐玄宗天宝中前后在世。少读书嵩山,后移家居鄱阳。清才冠世,颇凌浮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年)登进士第。至德中,(公元七五七年)历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性刚多忤,为吴仲孺诬奏,非罪系姑苏狱。久之,贬潘州南巴尉。会有人为之辩白,酌移睦州司马。终随州刺史。权德舆称他的诗为“五言长城”,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闻一多先生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傅璇琮先生认为是7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在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

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

篇6:《移使鄂州次岘》刘长卿唐诗鉴赏

《移使鄂州次岘》刘长卿唐诗鉴赏

移使鄂州次岘

刘长卿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刘长卿诗鉴赏: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左右,诗人刘长卿结束了十年多闲居流寓生涯,以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题中的鄂州,在今湖北省鄂城县,是转运使署所在地。

首联从御命赴任写起。“多惭恩未报”系泛泛铺垫之笔,主要是用以引出下句。“敢问路何长”,表面似乎在探问路途遥远实际寄寓对人生之路的探索。第二联承“路何长”写次岘阳馆所见之景。“万里通秋雁”句,也寄寓着诗人自己多年来宦海飘泊及此行中旅途劳顿之感。“千峰共夕阳”句,这里的“千峰共夕阳”,透露着旅途孤寂,只能跟千峰共赏夕阳之意。

当然,此次赴任,诗人大可游山玩水、逍遥自在的,他在旅途中的这样劳顿孤寂之感,我们只能从他“路何长”一语中所透露的仕途坎坷之感中找到一点线索。

第三联,缴清题目中的“怀旧居”。“旧居”有何可怀,诗中只字未道,可见此诗意不在独居。诗里略略点了一下现在离家乡和旧居越来越远了,不过是想加强“路何长”的感慨。

末联重道旅况,回应首联的“路何长”。诗人虽然说的是旅途跋涉的"风霜劳顿,我们却可从中读出诗人回忆十数年的宦途,设想未来时的怅惆与踯躅。

“敢问路何长”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诗人于其中融注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有吏干而敢于刚而犯上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愤慨。

刘长卿曾以“五言长城”自诩,尤工五律。这首诗运用贴切精工、凝炼自然、清秀淡雅而又谐美流畅的语言来写景抒情,诗的感情真挚动人,风格上则工秀邃密而又委婉多讽。为此卢文弓召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也指出刘诗“含情悱恻,吐辞委婉,情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

★ 卢纶《晚次鄂州》赏析

★ 楼上旅怀阅读答案

★ 《怀鲁迅》的阅读答案

★ 晏子使楚阅读答案

★ 《辛次膺》阅读附答案

★ 早寒有怀阅读答案

★ 故乡遍地冬阳阅读答案

★ 古代的精英移民团阅读理解及答案

★ 苏轼《与朱鄂州书》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 《阳光下的守望》阅读练习及答案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