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关闭

首席专访 | 叶锐:把“实验室”变成“生产线”
来源: 锦观新闻      时间:2023-02-22 10:00:58

他叫叶锐

是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副总经理


【资料图】

也是成都市第十八届人大代表

视频加载中...

打通“从1到100”的中试之路

第一次当人大代表,叶锐的议案来自于自己的工作感受和实践经验。

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城市高质量发展……这些听起来很专业的词,在叶锐看来,“很有意义,而且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今年市两会,叶锐就将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中试产业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等相关内容。

“原始创新是从0到1,产业化是从100到100万,中试就是完成从1到100的过程。”叶锐打了个比方,阐述中试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中试是对实验室成果放大验证的过程,是打通原创技术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一环,但也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一道壕沟。”过去的时间里,叶锐不止一次表达过这样的看法。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成都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叶锐就表示,中试阶段因为投资大、风险高、不确定因素多,不少高校不宜做、企业也不愿做。对于高校而言,科研成果要实现产业化,需要面对工程放大、安全环保、成本控制、市场调查等诸多难题,这在实验室是无法做到的。对于企业而言,他们对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心里没底,认为技术不成熟,也不愿意投资。

与此同时,叶锐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让高校专家潜心于0到1的原创技术研发,让专业的工程师团队围绕专家成果进行1到100的中试验证和工程化,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由此,一套“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的成果转化新模式诞生了。

让成都输出产业化的创意

叶锐,武汉人,2005年到四川大学读研,从此留在了成都。

因为清华大学三聚氰胺产业化项目,叶锐在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了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

2010年8月,年产5万吨的三聚氰胺生产装置在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运行,该装置采用清华大学研发的节能、节资型高新技术,无工艺废水排放,实现了公司由化肥向化工新材料企业的转型。

如今,65年过去,原来的四川省小型氮肥示范厂已经蝶变为致力于碳中和研究的新材料头部企业,叶锐认为,这家企业拥有持续旺盛的生命力在于两个字——创新。

对一座城市而言,创新也是构建未来的关键驱动力。“成都不缺科创成果,但还要努力实现本土创新成果的本土转化,让成都输出产业化的创意。”叶锐表示,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大量的涉及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也会让科研人才、产业人才等纷纷汇集,从而营造出更为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城市活力,实现城市未来愿景。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成都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创新成果转化要有力有效,研究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十条。2023年成都市科技创新暨成果转化工作推进会释放出成都全力推进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信号。在把“实验室”变成“生产线”的高质量发展赛道上,成都还有更多期待。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吴喆 视频 王幸 王欢 海报设计 王幸 编辑 刘永豪 实习编辑 冯嘉良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